这里的”丝“,指的是丝弦乐器,比如琵琶。”竹“指的是管乐,比如竹笛。而”肉“,指的是我们的喉咙——也就是人声。这段对话中,大体反映了古人在晋代的音乐观:丝弦不如萧笛,最佳乃是人声。孟嘉给出的解释是:渐进自然。

--------
近日,对民乐产生极大兴趣。而因近来跑步,自觉身体轻盈,呼吸顺畅,颇有想法:何不就此入坑一门吹奏乐器?想起从前几次入坑的梗,大多后来放弃,或浅尝辄止,多数因生理问题,少数因未能坚持以恒。既然如此,何不好好入吹奏民乐之大坑?
游历知乎谷歌各处, 民乐中有话曰:“百日笛子千日箫,小小胡琴拉断腰”。竹笛用来入门甚好。又因乐器流氓唢呐亦属吹奏乐器,故在此游历知乎谷歌数日。觉唢呐扰民,竹笛次之,不如选竹笛入坑,后可换唢呐。
然,在找音色之时,却看到了“丝不如竹,竹不如肉”这句话。 仔细聆听,结果如下:
丝,指弦乐,琵琶吉他都应如此。 从中到西,从古至今,最后停留在数年前的老曲子,竖琴演奏的一曲《Forever and a Day》,此乃已故音乐家Hilary Stagg的遗作,词曲以听数年,余音绕梁,使人心悦诚服。 竖琴的音色,闻之耳若潺潺流水,趟过心间。
竹,指吹奏,号笛笙箫便如是。从西方小号,萨克斯,一路听来,有高昂激愤,有低沉黯然,更是在听了民乐合奏竹塹國樂節de《好汉歌》后,体会更是明显。唢呐乃真大师,当二重奏响起,二胡的旋律和唢呐对比,一天一地。逊色不少,如跟班小弟。再听下去,不忍嘴角上扬,美哉。丝不如竹。
人算不如天算,天算不如大数据算。在听了些许后,ytb把陈奕迅推了我。一曲《十面埋伏》后,就关了电脑,总算体会到晋朝为何会说竹不如肉:

  1. 人声的发音是近似连续的,而并非像乐器那样,一个音符一个音符来的,即便竹笛唢呐等,在手指离开音孔时仍并非连续。
  2. 人声可无级提高降低音调。人都能很好地控制声带发出连续变化的强弱高低不同的声音。
  3. 人生可变。 无论是陈奕迅王菲邓丽君,音色不同,而在演唱不同歌曲时可变化音色,对歌曲本身有更好的演绎。更为神奇的是,“口腔、鼻、喉”作为共鸣器件,通过调整形状、大小,从而发出不同的音色,这是任何乐器都无法做到的。京中有善口技者,讲的就是这个。

晋人覺肉最高是有道理的。大自然鬼斧神工,早就了人声这一独特之物。自然的,就是最美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