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P 中文教学设计框架:核心概念、相关概念与全球背景整理
一、设计总原则
每个单元建议选用以下概念结构:
- 1 个核心概念(Key Concept)
- 1–2 个相关概念(Related Concepts)
- 1 个全球背景(Global Context)
注意:核心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并无固定搭配,需根据教学目标与语言任务灵活组合。
二、核心概念(Key Concepts)
MYP 语言习得课程中常用的 4 个核心概念:
核心概念(英文) | 中文翻译 | 教学含义 |
---|---|---|
Communication | 沟通 | 理解与他人交流的方式与目的 |
Connections | 连接 | 理解语言如何连接个人与世界 |
Culture | 文化 | 探究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 |
Creativity | 创造性 | 鼓励语言的表达与个性化使用 |
三、相关概念(Related Concepts)及其用途
Phase 1
Phase 1 建议优先选用简单、具体、语言初学者易理解的概念。
相关概念(英文) | 中文翻译 | 教学用途(例) |
---|---|---|
Context | 语境 | 在什么场合使用什么语言 |
Message | 信息 | 传达的内容 |
Audience | 受众 | 和谁说话/写作 |
Purpose | 目的 | 沟通/表达的意图 |
Form | 形式 | 语言表现的样态(口语、书写等) |
Structure | 结构 | 句式、语法、段落组织等 |
Meaning | 意义 | 字词句段传达的含义 |
Conventions | 语言规范 | 拼写、标点、书写规则等 |
Phase 3
Phase 3 的学生已具备基本语言交流能力,适合引入更具思辨性、逻辑性、结构性的相关概念,以支持多文本解读、观点表达、逻辑推理等任务。
相关概念(英文) | 中文翻译 | 教学用途与适配任务(Phase 3) |
---|---|---|
Audience | 受众 | 探究如何根据读者或听众调整语言和语气 |
Context | 语境 | 理解语言使用的文化、历史或社会背景 |
Message | 信息 | 分析文本传达的核心信息与立场 |
Purpose | 目的 | 判断作者写作或说话的动机与意图 |
Point of View | 观点/立场 | 比较不同立场或表达方式(如一事多写) |
Meaning | 意义 | 深入分析文本的隐含意义与文化内涵 |
Form | 形式 | 探究各种文本结构和文体特征(如说明文、广告、访谈) |
Structure | 结构 | 比较不同文本结构与逻辑组织方式 |
Style | 风格 | 识别语气、修辞和语言风格的影响 |
Conventions | 语言规范 | 探讨语言在不同文本和场景中的规范化使用 |
Function | 语言功能 | 分析语言在实现说服、描写、解释等方面的作用 |
Patterns | 模式 | 识别语言或文本中重复的表达、结构、修辞模式 |
Phase 3 重点能力匹配建议:
能力领域 | 推荐相关概念 | 教学示例任务 |
---|---|---|
比较与分析能力 | Structure, Form, Style | 比较两则文本的写作方式或语气差异 |
观点表达与论证 | Point of View, Purpose | 撰写议论文或发言稿 |
多文本解读 | Message, Context, Audience | 阅读广告/访谈/短评并总结主旨 |
文化反思与理解 | Meaning, Conventions | 探究中外节日表达与语言差异 |
四、全球背景(Global Contexts)及中文示例
每个单元应选择一个全球背景作为现实语境的引导:
Phase 1 强调“我与身边”,Phase 3 逐步过渡到“我与世界”与“我怎么看”。
全球背景(英文) | 中文翻译 | Phase 1 示例探究方向 | Phase 3 示例探究方向 |
---|---|---|---|
Identities and relationships | 身份与人际关系 | 我是谁?我和家人/朋友的关系如何? | 青少年如何在社交关系中建立身份?不同文化对“家庭”的理解有何不同? |
Orientation in space and time | 时间与空间的定位 | 我每天在哪里?我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? | 我的成长轨迹和记忆场所有何意义?中外节日背后有哪些时间观念? |
Personal and cultural expression | 个人与文化表达 | 我怎么表达自己?我们怎么庆祝节日? | 不同文化如何通过语言、艺术、节庆表达认同?表达方式如何体现身份? |
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| 科技与技术创新 | 我怎样用手机、电脑、社交媒体交流? | 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沟通方式?AI翻译是否影响语言学习的意义? |
Globaliz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| 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 | 我们的语言怎样影响环境与文化? | 全球化下本地语言面临哪些挑战?语言的流失如何影响文化身份? |
Fairness and development | 公平与发展 | 每个人都能公平表达自己吗? | 谁有语言的权力?媒体语言是否对不同群体公平? |
五、简化版教学设计示例组合 (仅供参考)
phrase 1 示例
单元应围绕 1 个核心概念 + 1–2 个相关概念 + 1 个全球背景,聚焦实际语境和跨文化理解。
🔹 示例 1:沟通 Communication
- 相关概念:Message(信息)、Audience(受众)
- 全球背景:Identities and relationships(身份与人际关系)
- 探究重点:我怎么介绍自己和我的家人?怎么打招呼、说再见?
- 任务示例:录一段自我介绍视频 / 制作家庭树
🔹 示例 2:连接 Connections
- 相关概念:Context(语境)、Structure(结构)
- 全球背景:Orientation in space and time(时间与空间的定位)
- 探究重点:我每天在学校做什么?一天的时间怎么说?
- 任务示例:画出“我的一天”时间表并用中文介绍
🔹 示例 3:文化 Culture
- 相关概念:Context(语境)、Point of View(观点)
- 全球背景:Personal and cultural expression(个人与文化表达)
- 探究重点:春节和外国节日有什么不同?我们怎么庆祝?
- 任务示例:做一张“我的春节 vs. 圣诞节”对比海报
🔹 示例 4:创造性 Creativity
- 相关概念:Form(形式)、Meaning(意义)
- 全球背景: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(科技与技术创新)
- 探究重点:我怎样用视频/语音/图文表达我的爱好?
- 任务示例:设计一张爱好宣传单页或小红书视频脚本
phrase 3 示例
Phase 3 的学生应能围绕真实话题进行多文本解读、表达观点、组织结构清晰的口头/书面输出。
🔹 示例 1:身份表达与语言使用
- 核心概念:Communication(沟通)
- 相关概念:Audience(受众)、Purpose(目的)
- 全球背景:Identities and Relationships(身份与人际关系)
- 探究问题:我如何根据不同对象调整表达方式?
任务建议:
- 阅读两则不同对象的个人简介(学生 vs 老师)
- 写一封自我介绍信给寄宿家庭(注意语气、词汇)
- 对比不同身份场合的表达差异(海报、演讲稿)
🔹 示例 2:文化节庆与多角度表达
- 核心概念:Culture(文化)
- 相关概念:Point of View(观点)、Context(语境)
- 全球背景:Personal and Cultural Expression(个人与文化表达)
- 探究问题:不同文化如何通过节日表达身份和价值?
任务建议:
- 阅读春节与感恩节介绍文
- 写一篇“我眼中的春节”博客 / 社交帖
- 设计一张文化节庆对比图表并口头展示
🔹 示例 3:语言与科技如何重塑沟通方式?
- 核心概念:Connections(连接)
- 相关概念:Message(信息)、Function(语言功能)
- 全球背景: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(科技与技术创新)
- 探究问题:社交媒体改变了我们表达情感和想法的方式吗?
任务建议:
- 阅读两篇短文:传统书信 vs 微信语音表达
- 分析不同载体中的语言特征与优劣
- 写一篇短论述:你更喜欢哪种沟通方式?为什么?
🔹 示例 4:语言使用的公平性探讨
- 核心概念:Creativity(创造性)
- 相关概念:Meaning(意义)、Style(风格)
- 全球背景:Fairness and Development(公平与发展)
- 探究问题:媒体语言是中立的吗?语言能不能被操控?
任务建议:
- 分析两则广告语言(目标人群、风格差异)
- 撰写反思短文:语言是否也有“权力”?
- 小组讨论:谁能发声?谁的语言容易被听见?
六、总结
(针对 Phase 1):
在每个单元中,围绕所选核心概念与相关概念设计:
- 探究性问题(Factual, Conceptual, Debatable)
- 学习任务(口语、写作、阅读等)
- 评估活动(标准对齐)
所有教学环节建议呼应概念,帮助学生建立语言与文化、思维、身份的多重联系。
(针对 Phase 3):
引导学生提出以下类型的问题:
- “在不同文化中,‘家’意味着什么?”
- “科技是否让我们更接近彼此?”
- “节日庆祝是文化表达还是消费活动?”
- 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与比较(Compare + Reflect)
- 将写作任务引导至多文本比较、观点表述与逻辑组织
评论功能已关闭